大氣候農業CEO 易丙洪
農世界網記者現場報道,10月27日,“2019CIIS”智能農業專題論壇在西安錦江國際酒店舉行,智能農業專題論壇將聚焦農業科技發展,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創新應用分享成果,共謀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時代下,興農、富農、強農的科技之路。
論壇嘉賓大咖云集:行業學者、院士、集團高管、企業CEO、大學院校、政府機構、農業人等近100人參會,現場10多位嘉賓進行精彩分享,京東云農業云現場發布了“十百千萬”計劃。
大氣候農業CEO易丙洪在論壇分享主題為《數據打造智慧農業、科技鏈接產業創新》,農世界網記者根據速記稿整理:
廣州大氣候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氣候農業”)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以物聯網硬件+SAAS+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農業大數據企業,以“建立人與地的數據連接”為使命,致力成為全球領先的農業大數據服務商。
易丙洪在他的專題演講中分享了公司在過去幾年成長過程中所做的事情,收獲的成就及經驗。
面向產業創新
首先,數據打造智慧農業,如何采集數據,分析數據,是我們一直要思考的問題;第二個是所有的農業,如果僅解決點線面的問題,難以構筑一種商業生態和商業模式,所以做農業大數據,一定要面向農業產業上的創新。
大氣候農業在2015年底成立時便確定了自己的使命——建立人與地的數據連接,四年來取得了一定的市場規模,目前,覆蓋6個國家,全國有24個省份覆蓋,有88個區縣,覆蓋面積400萬畝土地,大部分的農作物的種類都以經濟作物居多,畝產價值都在5000塊到1萬塊以上。
為拓展市場,大氣候農業建立了自己的渠道,成立了大氣候學院,自愿加入一起去拓展市場,公司在國內目前有160個渠道,建立了600多家合作關系。
把問題簡單化
我們創業是希望把農業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變成單一個產品和服務提供給客戶。人和地的數據連接比較簡單,沒有那么復雜,這個是我們業務的交付邏輯。
大氣候研究的技術對象有三層:
第一層是IOT感知層;
第二層是SAAS交互層,交互層更多的是應用,包括AOS的PC端,手機端,以及AI決策后的執行端;
第三層是AI分析與決策層,同時還要幫助政府監管層打造大數據平臺和新農村建設平臺幫助政策執行,智慧鄉村是大氣候物聯網設備可以快速變現落地的項目之一。
目前,公司物聯網終端同時的在線率已經超過1萬臺,這部分數據,便是公司掌握真理的唯一標準,因為同時在線,就意味著同時有數據出來,很容易進行后續的AI分析與輔助決策。
在公司內部,易丙洪對軟件產品是有嚴格的要求和底線。
1、反應速度快,點一下三秒鐘內須有反應;
2、容易操作,用戶無需說明書、無需培訓可使用;
3、可無限擴容;
4、界面簡潔,把產品在交互邏輯上做得簡單明了。
同時在硬件研發上我們也定義了自己的底限標準:
1、所有物聯網硬件都必須自主供電和通訊;
2、設備的使用安裝與維護必須簡單到普通用戶能解決甚至是免維護的;
3、產品的使用環境適應廣泛,在極寒極熱下能正常工作;
4、產品的使用壽命必須在5年以上。只有這樣的產品才能貼近農業的使用環境和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產品才能得到普世應用和規模效應。
讓農產品標準化
溯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今天的農產品溯源和打造全產業鏈,就是大氣候農業一開始便布局的。我們從基地到加工到物流一直到消費者掃描,到今天我們幾乎已經搭建出一條完整的溯源鏈。
大氣候農業也做了農產品的物聯網F2C電商,但最終目的還是讓農產品標準化。農戶要做商品化比較困難,我們還要搭建一個銷售的通路,這個是一個分發平臺,相當于是什么?我們把農場主的農場和它的農產品搬到網站上,進行一個集合,在這個上面幫農戶進行農產品標準化,把它做成一個服務套餐,包括怎么去定價,怎么去運營,都是通過大數據方面,幫他去做,這些可能是我們下一步能否做大做強的一個業務模式。
未來五年大氣候農業規劃的是借助物聯網和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希望能夠做到30萬農產品溯源品牌,同時借助技術的力量把它做成大氣候標準化產品通過線上線下的服務,幫助農戶做產品標準化上行。